《大众报业·齐鲁壹点》当肿瘤堵死肺动脉,医疗团队“心内拆弹”创生命奇迹
7月25日凌晨1点,北大医疗鲁中医院副院长、心脏中心主任李泽树的微信急促闪动,淄博某医院同行发来的检查结果在屏幕上格外刺眼。
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焦灼:“李主任,患者因频繁晕厥,伴大小便失禁、心慌、胸闷、呼吸急促等症状做了冠脉造影、肺动脉溶栓,都没效果,怎么办?随时可能晕厥!”盯着CT影像,李泽树心头一沉——这是罕见的肺动脉肿瘤,瘤体已完全堵塞血管,随时可能引发心脏骤停。
“转过来!我们接!” 李泽树当机立断,一边安抚对方,一边紧急联系ICU准备床位和ECMO设备。
“做好最坏的打算!” 救护车呼啸而至,患者吕女士刚被挪到病床,生命体征突然恶化:心率紊乱、血压暴跌,即便用上高流量辅助通气,氧饱和度仍仅89%。
一场直面医学难题的生死较量,就此展开。
迷雾中的诊断:揪出“心内杀手”
李泽树带领北大医疗鲁中医院专家团队连夜复盘病史、比对影像,一个惊人结论逐渐清晰:肺动脉肿瘤(良恶性待查)几乎完全堵塞肺动脉,仅剩一丝狭窄流出道维系生命。这种肿瘤发病率仅十万分之一,堪称“心内杀手”——它生长在肺动脉中,可能引发栓塞或血管破裂大出血,随时致命。
“患者随时可能猝死。” 聂飞主治医师向家属坦言时,胸心外科、麻醉科、重症医学科、影像科的主任们已围坐成圈,多学科紧急会诊的时钟开始以秒计数。
“必须手术切除,但体外循环建立难度极大,瘤体脱落风险极高。” 胸心血管外科团队直指核心。“麻醉诱导稍有差池就可能触发心跳骤停,必须备好体外循环应急方案。” 麻醉科主任冯东的话让气氛更显凝重。一套针对医学高风险领域的攻坚方案,在争分夺秒中逐步成型。
生死接力:无影灯下的双线作战
7月26日,手术台化作没有硝烟的战场。李泽树带领的胸心血管外科团队,与冯东带领的麻醉团队,筑起守护生命的“双线屏障”。
开胸后,暴露的肺动脉果然被肿瘤死死堵住。“建立体外循环!”李泽树一声令下,器械碰撞声骤然密集。
就在此时,监护仪发出撕裂般的警报——肿瘤突然完全堵塞右室流出道,吕女士心跳骤停!众人深知,心跳停搏超4分钟就会造成脑细胞不可逆损伤。
“快!心内按压!启动体外循环!”清脆的指令划破死寂,团队瞬间进入战斗状态。胸外按压的节奏敲打着生死节拍,“成了!”不到3分钟,体外循环成功建立,机器运转平稳。
团队来不及喘息,立刻投入肿瘤切除——既要完整剥离浸润肺动脉瓣的瘤体,又要精准置换肺动脉血管,每一刀都如在钢丝上行走。
历经5小时鏖战,肿瘤被完整切除,人工血管与瓣膜实现精准吻合。
在外科团队与肿瘤博弈的同时,麻醉团队正进行着另一场“隐形战役”。
术前,他们已联合多学科制定了3套循环波动应对方案,麻醉诱导是手术能否顺利展开的最关键一环,此类患者药物剂量调控更是难上加难,随时可能由于肿瘤堵塞肺动脉出现心跳骤停而功亏一篑。
体外循环启动后,两位灌注医师紧盯监护仪,实时调整灌注流量,让全身器官在“休眠”中得到保护;精细调控体温至28℃,减少氧耗;每30分钟监测一次血气,精准纠正电解质紊乱。
当外科团队完成血管吻合,麻醉团队又与灌注医师联动,像“温柔唤醒沉睡的心脏”般,逐步减少辅助流量,通过强心药物微调、TEE实时监测,引导心脏重新自主跳动。
“心率有了!”“血压上来了!”当监护仪曲线趋于规律,手术室里紧绷的空气终于流动起来。
这场双线作战,赢了。
术后72小时:守护接力在继续
手术成功只是开始。术后吕女士转入ICU,深夜突然出现心率飙升至130次/分、氧饱和度跌至82%的险情。聂飞彻夜守在病床旁,通过纤支镜吸痰、调整呼吸机参数,直至各项指标回稳;麻醉团队则向ICU医护详细交接:“患者体温需维持36℃以上,警惕再灌注损伤……”
7月28日,吕女士顺利拔除气管插管,转至胸心血管外科病房。看着母亲能轻声说话,她的两个女儿攥着彼此的手,泪水里交织着连日的焦虑与此刻的安心。
专家提醒,当遇到类似吕女士这样的危急情况时,如突发晕厥且病因不明、常规治疗无效,或出现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,怀疑存在罕见重症时,务必第一时间寻求医院的救治。
北大医疗鲁中医院凭借多学科协作的快速响应能力、先进的生命支持设备(如 ECMO)以及应对复杂手术的技术储备,能在生死时速的 72 小时黄金救治期内,为患者筑起生命防线,最大程度争取救治机会。(韩炎 宋飞雪 勾翠华)
责任编辑:李艳晨
值班主编:李超、冯冬宁、郝东智
值班审读:石洪开